Search


 《非我族類》

  在烏魯木齊的短短一星期,因緣際會認識了好幾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 《非我族類》

  在烏魯木齊的短短一星期,因緣際會認識了好幾位不同民族的朋友,有維族、哈族和回族。種族雖然不同,共通點是他們都對我這外來人非常熱情,沒有因為我是漢人而對我敬而遠之。

  這也許是伊斯蘭教的對待旅人之道。維族朋友向我解釋,伊斯蘭教教導信眾要幫助有需要的旅人 - 不是應該要幫,而是必須要幫。

  所以在新疆,無論是認識的或是不認識的非漢族人,也都很樂意對我給予幫助 - 無論是讓我坐順風車,又或是請我喝杯茶,聊聊天。

  然而,一旦觸及到社會政治的話題,他們的反應便猶豫得多了。我那旅居新疆學習維語的朋友,與許多非漢族的朋友十分要好;但是即使認識了一段長時間,也鮮會聽到他們親口說出對於漢族和政府的意見,顯得十分避忌。對他們來說,「不和諧」的言論容易為他們帶來麻煩,那種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的感覺令他們非常小心。

  我旅居新疆的朋友還指出了一個現象:坐的士時,如果的士司機是漢人,很多時會主動提起三年前的七五騷動,並頻頻告誡這位「外來」乘客,烏巿南部很危險,因為住的多不是漢族。如果司機是維族或其他族人,則很少會主動提起騷動。

  那年發生的事當然是悲劇,人命的傷亡絕大部分都是無辜的,不論是漢族、維族還是其他種族。

  但整件事誰對誰錯,也實在不是一句說話便能夠說得清楚的;當民族尊嚴和感情,與經濟結構及利益糾結在一起時,對錯的界綫也就變得難以拿捏了。

(18-10-2012 經濟日報)


Tags:

About author
  香港人,畢業於香港嶺南大學(社會科學學士)及香港中文大學(社會工作碩士),曾任民間團體全職總幹事,也同是時事評論人、社會運動者、註冊社工、專欄作者及電子媒體主持。   然而真正身份實為旅行狂熱者。2007,出發獨自到中國及南亞等地旅行,為時11個月;最後3個月,由西藏拉薩獨自騎單車經雲南到達泰國清邁。回港後成立團體「責任行者」,推廣責任旅遊(Responsible Traveling)的概念──藉由觀光旅遊發展,促進當地文化維護、環境保育、弱勢團體協助等。   2012年夏,應綠色和平之邀乘坐極地曙光號(Arctic Sunrise)前往北極,協助推廣「守護北極」(Save the Arctic)全球運動。   2012年秋,獨自出發進行為期兩年的環球旅行,並同時為香港及馬來西亞多個媒體如《經濟日報》、《明報》、《旅行家》雜誌等撰寫專欄。是次旅程於香港發生雨傘運動之際暫時完結,共計走過亞洲、歐洲、中東、中南美洲等40多個國家。   2014年秋,出版《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》一書,將旅程中走過亞洲和中東的經歷集結成冊,以文字帶領讀者看見苦難與希望並存的世界。2015年秋出版本作《旅行是一場修行》,將歐洲和中南美洲的行跡,以及對旅行的種種體悟,盡收錄其中。   2015年,與友人創立網上旅遊平台「鐵鞋旅遊頻道」,並任總編輯;又成立「輕背包」,推動「背包旅行團」。同時,亦為多個媒體撰寫專欄,及於大專院校兼任講師。
林輝,旅遊狂熱者、文字工作者,另兼任攝影師、教師、網媒總編、旅行團策劃及領隊。著有《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》及《旅行是一場修行》。
View all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