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非我族類》
在烏魯木齊的短短一星期,因緣際會認識了好幾位不同民族的朋友,有維族、哈族和回族。種族雖然不同,共通點是他們都對我這外來人非常熱情,沒有因為我是漢人而對我敬而遠之。
這也許是伊斯蘭教的對待旅人之道。維族朋友向我解釋,伊斯蘭教教導信眾要幫助有需要的旅人 - 不是應該要幫,而是必須要幫。
所以在新疆,無論是認識的或是不認識的非漢族人,也都很樂意對我給予幫助 - 無論是讓我坐順風車,又或是請我喝杯茶,聊聊天。
然而,一旦觸及到社會政治的話題,他們的反應便猶豫得多了。我那旅居新疆學習維語的朋友,與許多非漢族的朋友十分要好;但是即使認識了一段長時間,也鮮會聽到他們親口說出對於漢族和政府的意見,顯得十分避忌。對他們來說,「不和諧」的言論容易為他們帶來麻煩,那種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的感覺令他們非常小心。
我旅居新疆的朋友還指出了一個現象:坐的士時,如果的士司機是漢人,很多時會主動提起三年前的七五騷動,並頻頻告誡這位「外來」乘客,烏巿南部很危險,因為住的多不是漢族。如果司機是維族或其他族人,則很少會主動提起騷動。
那年發生的事當然是悲劇,人命的傷亡絕大部分都是無辜的,不論是漢族、維族還是其他種族。
但整件事誰對誰錯,也實在不是一句說話便能夠說得清楚的;當民族尊嚴和感情,與經濟結構及利益糾結在一起時,對錯的界綫也就變得難以拿捏了。
(18-10-2012 經濟日報)